思想智库 您当前位置:首页 >> 思想智库 >> 思想智库
租金上调,成常态!
过去,地方卖场一家独大,肆意上调租金,往往会引发各种抗租事件。有些卖场利用各种霸王规定,如装修结束短期内通知租金上调等等,也容易引发经销商的抗议。
不过现在,很多卖场开始学会了“组团作战”,同品类、同档次卖场选择集体调价,这种全城涨租的方式,也让经销商彻底失去了反抗的力量。
某个城市的一家居卖场,租金从2010年最低的10元/月/平方米起步,在当时被称为“地板价”:“每个月只要卖掉一套家具就能把成本挣回来”。
接下来之后,从15、30、50……经过几年时间的租金上调之后,现在的租金已经达到了100元/月/平方米。不仅如此,现在如果家具经销商想要入驻该卖场,不仅需要一次性缴纳半年的租金,而且还需要支付十多万元的名曰“转让费”的费用。如果以200平米的店铺来计算,还未装修、进货、开业,经销商就已经投入近30万元。
卖场生意好才涨租?不见得!
对于这些涨租的家具卖场而言,有很大一部分并非是属于那种因为卖场生意好而决定涨租的情况。除了合同规定的每年租金调整,很多租金上调其实都是源于其他因素。卓道咨询整理了其中的一些:
一、近水楼台型。
这类家居卖场地处当地家居市场核心或是热门家居商圈,对于这类家居卖场而言,本身可能在硬件条件等方面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,但是由于坐拥大批的客流量,所以租金上调自然也是水到渠成。
城市的核心家居商圈,坐拥多家连锁家居卖场,一直人气颇旺。而在本区域经营多年的本土家居卖场,也借“东风”,获得了不少客流量。据卓道咨询调查发现,某商圈的一家本土卖场,因为本身营销推广费用有限,无法与连锁家居卖场抗衡,所以每逢那些实力雄厚的“邻居”做促销的时候,便临时聘用一些兼职人员,拿着卖场传单,去周边“拉人”,效果颇好!
正是凭借着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,这些坐拥优势地段的卖场,在上调租金的时候基本都不带犹豫的。
二、分一杯羹型。
这类家居卖场与近水楼台型有些类似,但是其所处位置并非当地的家居热门区域。其发展更多是依靠“邻居们”的发展而带动起来的。
一个典型的例子:两座家居卖场隔街而立,原本两家卖场的产品类型、品牌定位都非常类似,后来一座卖场借助商业地产项目,在经过了拆迁—重建—招商—开业这个过程之后,卖场又开始逐步经营起来,而且因为经过了重建,整个空间环境都得到了提升。不少品牌看中了其市场潜力,纷纷入驻。为了解决租金成本问题,很多经销商凭借商场的环境优势拓展各种市场渠道,比如设计师渠道等等,整个卖场的销售风生水起。
在这整个过程中,另外一家卖场的销售模式依然如初(坐店等客),店内购物环境也不如前者,但是因为品牌定位相近,既然前者提了租金,自己不可能干坐着不动,于是乎也跟着上调租金。
三、厚积薄发型。
这类卖场多属于区域新开卖场,刚开始的时候普遍比较“苦逼”:多数都是依靠低廉的房租和诱人的政策吸引经销商入驻,在品牌选择上往往也没有太多的要求。